在过去20年,贵屿镇被称为“电子垃圾拆解第一镇”——从电子垃圾中拆出真金白银,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这个镇上盘踞,然而与之相生相伴的却是重度污染。大雨过后,蓝天白云。令村民感叹的是,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在2年前的汕头市潮阳区贵屿镇里根本无法想象。
痛定思痛,贵屿开始走上治污之路。省委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指示,3次现场调研贵屿整治工作,明确要求2015年底前彻底解决问题。“十二五”期间,省市区各级累计投入财政资金约10亿元用于贵屿整治。
2016年,总计投入12亿元建设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全面投入使用,贵屿开始从粗放发展驶入循环发展的“快车道”,一场“绿色蜕变”正在这里发生。
一位见证贵屿变化的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贵屿污染整治初战告捷,其核心是省委、省政府对解决这一沉疴顽疾的坚定决心;本质上这是得民心、惠民生的德政工程,通过绿色发展、循环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显著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得到了群众的理解、拥护和支持;关键是各级党委、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勇于攻坚克难。
“酸液排河、黑云蔽天”曾是小镇真实写照
“家家拆解、户户冒烟、酸液排河、黑云蔽天”曾是这个饱受电子垃圾污染的小镇的真实写照。
路边小楼林立,首层当作坊,旧电器占道,空气中到处是呛鼻的味道,这是陈宏雄对过去贵屿最深刻的印象,而这一场景持续了近二三十年。
陈宏雄年过六旬,是汕头市潮阳区贵屿镇华美社区的村民。“每家每户都从事最原始的酸洗电镀拆解业,除了这个大家不知道还能以什么谋生。”陈宏雄说。
他介绍,上世纪90年代,随着小家电的盛行,贵屿开始出现小规模家庭作坊,从事废品的无序拆解,将废品中含有的物质提炼出来。不同的村还各自形成了不同的“主业”——有从事废旧塑料回收生意,也有从事电子垃圾拆解。
陈宏雄从事废旧电子电器拆解行业近20年。他告诉记者,做拆解主要是“钱容易赚”,有时候一车废旧电子电器可以赚几十万元。然而,大部分的废旧电子电器大都来自境外,而且是通过非法走私途径进入中国,俗称“洋垃圾”。
“各家各户都在自己家做,小作坊怎么方便就怎么做。”陈宏雄说。
由于楼下是工厂,楼上住人,很多住在楼上的人往往为了避开那刺鼻的味道而紧闭门窗。很多人晚上就在床边放一杯水,半夜被呛得厉害的时候起来喝一口。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贵屿镇13万居民中有6万人从事拆解相关产业,全年拆解废物量超过100万吨。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电子垃圾拆解第一镇”。
产业入园成治污突破口
然而,巨大的经济利益背后却是环境难以承受之痛。
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管委会专职副主任郑金雄同样是贵屿电子拆解产业变迁的见证者,这是他到贵屿的6年又一个月。
“在以前,进了贵屿就感觉空气又刺鼻,又有一点酸酸的味道。”郑金雄说。
当地人俗话说的“酸洗”和“烧板”,就是用硫酸等酸液萃取或者高温烘烤的办法提取出贵金属,这两种方式污染极大。电子废物污染产生的废水又没经过处理,直接排入当地北港河。
此外,由于缺乏完整有序的回收利用体系,拆解完电子元件的电路板正在从贵屿向周边地区流散,成为新的污染源。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13万居民中有6万人从事拆解相关产业,如果一下子取缔当地所有的产业,肯定会引起稳定问题。”郑金雄说。
在与村民再三商讨之下,“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引导企业入园,分步推进”成为大家的共识。随后,华美社区让出500亩土地作为首期用地,多场专项打击非法拆解行动在贵屿陆续开展,“这些举措,促进后面的产业园建设的顺利开展。”
在国家、省的高度重视下,当地政府决定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对贵屿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堵”是指加强打击,对所有环境污染行为一抓到底,绝不姑息;而“疏”则是建设一个循环经济产业园,配套环保处理设施,把所有电子拆解户搬迁入园,彻底解决贵屿环境污染问题。
2005年,国家发改委、原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批准贵屿镇为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此后,贵屿镇开始着手规划建设以废旧电子电器产品集中处理场为载体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总规划建设面积2500亩。
广东省发改委把集中处理场项目列入2010年省重点项目,省环保厅同意贵屿镇开展“废旧电子电器产品集中处理场试点”建设,2011年省经信委也将其认定为“广东省第一批省市共建循环经济产业基地”。
环保项目落户改变无序拆解状态
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建设历时十余年之久。2011年,产业园拿下园区土地,首期建成华美片区(500亩)、联堤东洋片区(450亩)。
据郑金雄介绍,解决最关键的土地问题后,园区建设就进入正轨。2016年,在汕头市环保部门和各界的大力推动下,总计投入12亿元建设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全面投入使用。
由TCL和汕头当地企业、潮阳区政府共同出资组建的汕头市TCL德庆环保资源有限公司,建设完成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中第一批竣工项目,其家电整机拆接项目厂房同时布置废旧电视机、空调、冰箱、洗衣机以及电脑等多条拆解线。
一台台废旧洗衣机进入生产线的入口,输送带将其自动滚运到一个硕大的箱子里进行拆解粉碎,随后通过强大的离心力将不同品种的金属颗粒分类吸附,实现有效回收。这是记者在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内的TCL废旧家电拆解生产线上所见的一幕。
据TCL德庆环保资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福荪介绍,当时项目落地的时候,产业园里其他地方还是一片平地。其环保项目主要负责整机回收处理,落户至今改变了当地小作坊无序拆解的状态,今年预计可以达到209万台的整机处理量。
据统计,循环经济产业园已建成了37万平方米的拆解厂房,以及湿法冶炼项目、火法冶炼项目、整机拆解等项目。同时,建成了生活污水处理厂、工业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厂、垃圾压缩转运站以及危险废物转运站等环保基础设施项目,园区已经于2016年3月通过省环保厅验收复核。
散户组成49家公司集中入园
拆解户入园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郑金雄告诉记者,拆解户不可能像菜市场一样一户一户地进园,最后采用的方式是多家拆解户组合成立公司,然后以公司的名义入园。“当时成立公司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同村拆解户联合,亲戚朋友自发组合,以及根据生产线关系组合。”郑金雄说。
陈宏雄一家的拆解作坊也在2016年搬入了园区。“虽然入园多了些成本,但是看到政府下了这么大的决心,投入这么大的财力物力,我们也希望家乡变好,所以也响应号召入园了。”陈宏雄说。
截至2015年12月,由1243户电子拆解户组成的29家公司、218户中小塑料造粒户组成的20家公司,全部搬迁进园。
园区内的拆解户接受统一监管,而园区外则是彻底杜绝。贵屿对于拆解户的整治几乎与园区规划和建设同时进行。贵屿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情况汇报中介绍道,当地成立环保分局、环保警察中队,组建夜间打击小组,持续开展流动巡查、定点设卡、机动检查及专项打击行动。2012年以来,共取缔了2469家电子拆解户,拆除了3245套排气烟囱和集气罩。
“随着打击行动的开展,老百姓的环保意识也在增强。老百姓之间也会互相举报,实行监督,帮助政府取缔黑色窝点。”郑金雄说。
随着循环经济产业园投入使用,原先的上千家零散的拆解户和塑料加工户组成49家企业入驻园区,彻底改变原先“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场景。
那入园的企业与过往园区内的企业在“绿色生产”上有什么不同呢?郑金雄用了“五个统一”来概括——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治污、统一监管。
“我们制定了环境监管手册,作为园区规划、建设、运营、环境污染控制等全过程环境监管体系运转的指导手册,园区内企业产生的废水、废气经过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而园区内的交易市场从事废气电子元器件交易也要纳入监管中。”郑金雄说。
近年来,汕头市环保局《关于进一步强化贵屿地区电子废物规范化管理和打击进口废物加工利用环境违法行为的通知》要求,贵屿要在镇内各重点区域、村道、路口全天候覆盖设卡堵截非法电子废物,同时加强与海关缉私部门合作切断非法进口“洋垃圾”链条。
在产业园内,专设占地86亩的废弃机电产品集中交易装卸场。所有进入园区的废旧电子电器都在这里集中装卸、集中交易、集中管理,确保货物流向清晰、交易行为规范。企业可以通过集中交易装卸场提供货源,也可以自己联系卖家,但每一袋货物进拆解场前都必须先到集中交易装卸场接受检查和登记。
提升工艺把产业做强做精
根据2016年汕头市环境监测站监测情况,贵屿空气、水体污染情况均有所好转,北港河总体水质污染程度有所减轻,pH值从2010年的3.24(酸性环境)改善为7.72(中性环境);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和臭氧等污染物日均值均符合空气质量新国标的二级标准要求。
贵屿镇能达到如此的环保水平,离不开产业园区在废弃物拆解工艺上的提升。
产业园区通过引进TCL集团和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等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以升级拆解技术和电子废旧物回收利用工艺流程,拆解技术从简单粗暴的野蛮拆解向新型加热拆解转变,并将继续向自动化拆解迈进。
为了取代线路板焚烧、酸洗两大落后工艺,产业园引入更先进的工艺技术——中国节能环保集团的火法冶炼技术和广东工业大学的湿法冶炼技术,以解决焚烧酸洗提取贵金属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污染问题。
此外,园区还建成占地50.3亩的贵屿生活污水处理厂,总设计处理规模3万吨/日,建成日处理规模1.5万吨。同时建成工业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规模为250吨/日,可实现水资源90%以上的循环利用。
“镇上也是严厉打击在园区外的拆解小作坊,并对园区内废弃物处理实行智能化监控管理。”贵屿镇镇长郑晓宾说。
电子废物的运载车到了镇上就会有跟踪,入园以后还会利用构建好的信息化平台,对采购、集中拆解、末端处置等都实施严格监管,开展建立台账,确保废旧电器等的流向是可控而且能够实现智能化管理的。
同步修复治理
生态环境
源头污染问题由产业园集中解决,园外遭到破坏的环境也在同步修复治理。省委、省政府总共给贵屿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提出24项任务,除产业园内13项外,园外还有11项。
据了解,北港河排沟底泥修复示范工程和北港河重污染河段底泥环境修复示范工程,在北港河选取长200米,宽约80—87米的河段进行修复。经修复处理,污染底泥中的污染物能有效固定在处置单元中,基本无渗出风险,达到很好的修复效果。
龙港、渡头等村(社区)共96亩基本农田土壤修复,采用土壤深翻—植物联合修复、土壤深翻—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土壤深翻—化学—植物联合修复及土壤深翻—化学—微生物联合修复4种修复技术修复污染土壤,使种植农产品中重金属的含量达到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现已修复达标。
为解决垃圾围城问题,贵屿还配套建设了北林垃圾压缩转运站和贵屿垃圾压缩转运站,均已建成投入使用。同时配套建设了26个村垃圾收集点和一批垃圾收集转运设备设施,贵屿镇“村收集、镇转运处理”垃圾收集转运系统初步形成。一期工程占地31.5亩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升级改造工程,也已投入使用,设计日均生活处理量为100吨/日—110吨/日,库容量9.3万m3。
“我们的目标是做强做精而不是做大这个产业。”潮阳区委相关负责人指出,要按照省里要求,把贵屿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全省电子废弃物处理紧密结合,重点优先处理本省电子废弃物。重点引进和培植大的企业,创新技术,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郑金雄告诉记者:“园区在2018年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我们也将继续引进先进技术改造提升拆解工艺,并投资10亿元规划建设中节能贵屿园中园项目,推进园区内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打造一个承接新产业、新业态的平台。”
推荐阅读:
全国服务热线
400-700-0097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 9:00-19:00
公司地址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坂雪岗大道4002号百瑞达大厦A1-610室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全国客服热线